林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所长)
一、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思想
历史悠久的中华民簇自石就有社会保障的思想。突出的有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提出的社会大同的思想,如孔子《礼记·礼运》中的“大同章”就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为恶习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闪,资究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孔子的思想里,“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和睦相处,尊老扶幼,丰衣足食。这种大同的理想就包含了社会保障的思想。重视民权和民生也是中国传统的君王之道。如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群为轻”,“天视自我民视,天呼自我民听”。《尚书》中记载:“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孔子曰:“既庶且富、足食足宾”;“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是故明君治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使民养生送死无撼,王道之始也。”社会互助也是中国传统儒家的重要思想。如墨子主张“兼爱交利”,在《墨子·兼爱》中言:“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励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孟子也主张:“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许多救灾优抚的思想。其中最突出的有以储存粮食以备灾荒,历代统治者都特别注意囤积粮食以备不测。如《礼记·王制》提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畜,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也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的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汉代大臣贾宜上汉文帝疏中说:“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到宁代有“天下无常丰之年,倘有缓急,不可无备”之说。明代也有“能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者,可御水旱之来,当患而为之备,即灾而为之捍者,可免流离之苦”之说。“仓储后备”就是要平时储粮以备荒时所需,以使百姓能平稳度过灾年。这种思想基于对百姓生存保障的考虑,是一种朴素的社会保障的思想。
上述这些思想主要建立在仁爱观念的基础上,是以儒家为主的中国正统精神的具体表现,也是我国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
二、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实践
我国自黄帝时代起,就采取了一些与社会保障有关的措施,如“塞争端”、“通货财”、“存亡更守”、“有无相贷”、“疾病相救”等。到尧舜时代,主张天下为公,尧典中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到周代已开始设立与社会保障有关的机构,《礼记》中记载:“季春之月,天下布德行惠,乃命有司癸仓廪,赐贫穷,赈乏绝。”《周礼·地官司徒》记载:“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实际上,上国古代自周朝以来对老弱病残者或鳏寡弧独者都实施过许多不同形式的救济。有设立的公产、义田和义仓,也有“居养院”、“普济院”、“育婴堂”等。如周秦时代已有仓储制度,特贱收买,特贵售壳,称为“准平”。《周礼中记载:“谴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县都之委职,以待凶荒。”西汉时代也有“常平仓”制度。以备特别之用。“常平仓”的作用在于平抑谷价。汉唐以来,历代各地都设置有“社仓”和“义仓”。“社仓”了称为乡仓,为第二十五户结为一社,是社内的公共设立之仓,由社内各家随所得劝募粟麦,储藏仓内,每年收藏不使损坏,预备灾荒时赈给社内需要者。“义仓”由富裕者的义捐或特别课税收集米黍由官府管理,在重要地方设置仓库加以储藏,待至荒年或青黄不接时散发,以赈济贫民。宁代也建有慈善性制的“广惠仓”,用于发放给老弱不禁风贫病者。宁明清以后各朝代都有“义田”、“学田”的设政:一曰赐复、二曰免科、三曰除役、四曰振茕独、五曰养幼、六曰收羁穷、七曰安节孝、七曰通商、八曰劝输、九曰严奏报之期、十曰办灾伤之等、十一曰兴土劝、使民就佣、十二曰及流亡,使民生聚。
从中国古代先人所提倡的思想和历代采取的措施可见,我国古代已有令人钦佩的社会保障思想,并采取了很多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是当时的统治阶级希望通过一些“仁政”的措施来达到稳定其统治的目的。从当时所在地采取的带有社会保障色彩的措施来看,这些措施的实施带有很强的被迫性,而且,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这些措施本身有很强的局限性,它不能从根本上为民提供必要的生存保障。但无论如何,这些社会保障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正统儒家思想的凝结,是赞颂人智慧的结晶,当时所采取的各种社会保障措施,至今仍可为我们所在地借鉴,如仓储后备制度、社会救济措施、中央集中管理的做法等对今天我们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尽管现代社会保障起源于欧洲,我们今天所采取的社会保障制度更多的是一种“舶来品”,但我们仍需立足于中国的实际,中国几千年历史所遗留下来的传统,有许多精华值得我们挖掘和继承。在构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时,我们应当借鉴传统,开拓创新,真正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原载于林嘉著《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本网络版省略全部注释。